今年我國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,防汛救災形勢一度十分嚴峻。在黨中央、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,經過各方努力,今年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49.8%。目前,防汛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,各地分秒必爭部署落實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。
災后恢復重建處在承上啟下的位置,是災害管理由非常態救災轉向常態防災減災的關鍵。做好恢復重建,直接關系到受影響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災區的長遠發展。積極穩妥做好恢復重建各項工作,必須堅持精準善后、精準評估、精準重建、精準學習,切實把恢復重建變成新一輪災害防備工作的開始。
救災善后要精準。善始容易,善終難。搶險救災應急措施的停止,并不等于整個救災工作的終結。在停止實施搶險救災應急措施后,仍需采取必要措施,鞏固搶險救災成果,避免發生各種次生、衍生事件,為盡快啟動恢復重建,推動災區和災區群眾恢復正常生產、生活秩序奠定良好基礎。
停止執行搶險救災應急措施,并不意味著導致災害發生的原因、災害可能產生的危害都已完全消除。在某些情況下,一起災害還可能引發其他災害,形成復雜的災害鏈,產生系統性危害。實踐中,在停止執行搶險救災應急措施后,事態死灰復燃,發生次生、衍生事件或者引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現象屢見不鮮。為此,必須按照圓滿善后的要求,認真做好善后工作,有效控制或徹底消除引致災害的原因以及災害造成的危害。
災害損失評估要精準。災害損失評估是開展精準恢復重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礎,只有做到底數清、情況明,才能對癥下藥,精準施策。在實際工作中,由于災害損失評估與災后重建資金分配直接相關,作為理性經濟人,受損方通常傾向于多報損失。如若災害損失評估不夠科學精準,無法保證恢復重建資金分配公平與權威,有關方面可能會“跑部要錢”。
在進行災害損失評估時,要做到“軟硬兼施”、綜合考量,既評估因災傷亡人數、需要安置人數和災害中各種設施設備的損失情況、公私財物的損失情況等看得見、摸得著的 “硬損失”,也要評估災害對災區和災區群眾社會關系、文化、心理等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產生的危害、影響等看不見、摸不著的“軟損失”。在方法上,災害損失評估要“新老結合”、多管齊下,既要利用傳統以人力為主的老辦法,也要充分依托互聯網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,通過“天上看”“地下探”“模型算”,增強災害損失評估的及時性、全面性、準確性。
組織恢復重建要精準。在災害損失評估基礎上,要及時制定有關條例、指導意見或災后恢復重建規劃,制定扶持該地區有關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,積極穩妥、優質高效地組織開展災后重建,力求災區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達到或超過災前標準。
恢復重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要對照“物質生活充實富裕、精神生活幸福滿足”的總體要求,同步推進硬性設施建設與軟性設施建設,讓災區和災區群眾生活變得更美好。生產、生活、工作所需硬性設施的恢復重建,旨在重建物質家園、自然家園;社會關系、文化、心理等軟性設施的恢復重建,旨在重建社會家園、精神家園。有效平衡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關系,撫慰災區群眾遭受重創的內心世界,是災后恢復重建中一項持久“隱性工程”。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軟性設施恢復重建,避免災區和災區群眾“外表華麗、內心脆弱”,遺留矛盾問題。
災后學習提高要精準。災害發生過程是一個暴露問題、發現問題的過程,而災后恢復重建過程則是一個解決問題、改進工作的過程。如何化危為機,從災害中認真學習,比平時學得更多、學得更快、學得更好,也是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內容。
在這方面,需要牢固樹立“恢復重建是新一輪防備工作的開始”的理念,切實把恢復重建當成是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,補短板、強弱項、固優勢,全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新起點。對整個救災過程,應耐心細致、客觀公正評估,總結經驗教訓,聚焦暴露出的短板弱項,增強全面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、提升全社會安全韌性的對策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類似災害再次發生或有效降低災害損失,真正“在歷史災難中實現歷史進步”。
(作者系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應急管理教研部案例教研室主任)